分享

一个漫游者和他的灰光灯


文/本刊记者 娄军

摄影、图说/王寅



1488512524648038747.png


王寅:“什么站在此地?她在凝视什么?她在想些什么?这个妇人披着藏青色的外套,独自一人,低头面对地中海,海风吹起她亚麻色的头发,她的背后是尼斯歌剧院和整个城市。


尼斯夏天的海滩上,永远喧闹非凡、人头攒动。我在这里看到了法国空军的空中特技表演,看到了跟随海浪的节奏舞蹈的舞者,看到了抱着灯柱呐喊的小男孩,看到了成排空寂的座椅,看到了风的颜色和海浪透明的牙齿。


但我无法解释,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平常的午后,拍下了她的背影,我甚至看不到她的眼睛、她的表情。”


这一年的开始,王寅是在印度度过的。在德里肮脏混乱的道路上,在烟尘滚滚的菩提迦叶街头,在早晨市场里自行车搭起的报摊中,在黄昏恒河边的蓝色渡船旁,他时时感到“震撼”——为印度人生活态度上的“淡定”。 时间再推向前,他漫游在巴黎、尼斯、伦敦、纽约…… 这位身居上海的诗人、记者,2003年因为工作关系开始用起相机之后,所捕捉下的种种瞬间,大多是在出差、旅行的路上。


他的博客和一本摄影集都被命名为“灰光灯”——典出卓别林的同名电影,因为以钙为燃料又称“钙光灯”,由T·德拉蒙德于1816年发明,在有电之前曾被广泛用于照明,与后来剧场演出中使用的聚光灯也有一段渊源。


这是一个迷人的名词。相对于“电”,燃料才有自己的强盛、虚弱和黯淡,才有光影的变化、生命的起伏。燃烧时呲呲的声响,也比标准时钟的滴答声来得更从容和慈悲一些。不紧不促,慢慢地走着自己的运程。


完整内容请见《Lens》杂志……